中西方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受其自然因素影响外,
更重要的是受文化心态的影响.中国建筑自古以来以土木
为主要建筑材料,而西方主要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由于地理环
境辽阔,而导致各个地域之间存在较大的自然差异,但是无
论民居或者宫殿等建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土木为建筑
材料.中国以农业为主的原始经济,使得人们对土地和植物
有着特殊的眷念,造就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的生活,所在从上古时期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人
们自然将十分常见的土木作为*为基本的建筑材料.而后
衍生而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更是将人与自然看成一
个整体,可以说,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的中国古人,将
土木结构作为建筑的*基本的材料,从本质上说是重视生
命亲和关系的体现.
中西方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受其自然因素影响外,
更重要的是受文化心态的影响.中国建筑自古以来以土木
为主要建筑材料,而西方主要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由于地理环
境辽阔,而导致各个地域之间存在较大的自然差异,但是无
论民居或者宫殿等建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土木为建筑
材料.中国以农业为主的原始经济,使得人们对土地和植物
有着特殊的眷念,造就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的生活,所在从上古时期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人
们自然将十分常见的土木作为*为基本的建筑材料.而后
衍生而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更是将人与自然看成一
个整体,可以说,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的中国古人,将
土木结构作为建筑的*基本的材料,从本质上说是重视生
命亲和关系的体现.
中西建筑如同文化一样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风貌。中国的建筑多木制,应用石料限于台阶、路基而已,但西方主体建筑多为石砌;西方建筑每每造得高大雄伟,而中国建筑除了佛塔外,多为
一、二层,贴着地面广广地铺开;西方建筑多以单体建筑为中心,呈现垂直方向的扩展,而中国建筑将院落、围墙组合起来,逦迤相连,以建筑群落称是。
西方建筑中突出“改革”,而中国建筑力求“稳定”。西方早在公元前就舍弃木料,改用石料作为建筑主体材料,而中国木料的使用却一直持续到近代。在西方建筑中,随处可以寻找到演变的影子。经典的希腊柱式变化,从陶立克柱式到爱奥尼柱式,再到科林斯柱式,其中充满了探索和求新的光芒。在我国,只要建筑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就不再考虑改变它了。从上古到清代,木料一直在用,梁柱式结构一直在用。木料本身易腐,易燃,所以随着工具的改进,就会被石料替代。而在中国,这种替代在主流的建筑群落中,却一直没有出现。五行“金木水火土”,体现了建筑材料中的一些元素,而其中并没有“石”材。
建筑学(Architecture)被亚里士多德奉为第三类“诗的科学”的首位(其它两类是政治学和逻辑学),所以由此对数学等科学的理解也越来越深。而在中国,建筑始终排在百工杂艺之中。中国似乎并不缺少能工巧匠,但对这种原始科技的承认和利用仅限于宗庙之事了。在西方,建筑辅助衍生科学;在中国,建筑直指风水。
在西方,建筑学体现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巴比塔》的故事中,人类建造高耸入天的巴别塔,挑战上帝的威严;挺拔的金字塔突兀在平原上;各种神庙、祭坛往往超脱于周遭的自然之外,傲然独存。而中国,建筑与自然和谐的论调不绝于耳,亦入木三分。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说:“在历史上,其它与中华文化约略相同,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以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读到这里,我更感到悲哀。我们四千余年,毫无进数。我们的建筑已经被世界关进栏中,围上栅栏,指指点点作为文物了。我们的人呢?我们的文化呢?梁所言的“一脉相承”,便是不革新,所谓的“一气呵成”,便是苟延残喘了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