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墙脚处易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水会侵湿墙脚,沿着墙体不断上升,甚至达到二层,致使墙身饰面脱落,滋生细菌,影响建筑的耐久性和室内卫生环境。防潮层主要分为水平防潮层和竖直防潮层。水平:防水砂浆防潮层(在防水层位置铺设防水砂浆防潮层20--25MM,防水砂浆是在水泥砂浆中掺入水泥用量的3%--5%的防水剂*而成)、细石砼防潮层(在60MM厚的细石砼带内配置3根∮6或∮8的钢筋)、卷材防潮层(先铺一层20MM厚的1:3水泥砂浆找平,然后再铺以毡二油,油毡搭接长度不小于70MM);竖直:一般做法在迎水和潮气的垂直墙面上先用水泥砂浆抹灰15--20MM厚,再涂以沥青两道。
为隔绝土中水分对强身的影响,在靠近室内地面处设防潮层,有水平防潮层和垂直防潮层两种。水平防潮层:位置比室内地面低60mm(位于刚性垫层厚度之间)或比室内地面高60mm(柔性垫层)以防地坪下回填土中水分的毛细作用的影响。构造做法:油毡防潮层;防水砂浆防潮层;细石钢筋混凝土防潮层。在墙身中设置防潮层的目的是: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沿基础墙上升,防止位于勒脚处的地面水渗入墙内,使墙身受潮。水平防潮层一般应在室内地面不透水垫层(如砼)范围以内,通常在负0.006m标高处设置,而且至少要高出市外地坪150mm,以防雨水溅湿墙身。当地面为透水材料时(如碎石、炉渣)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应平齐或高出室内地面60mm,既在+0.06mm外。
墙身防潮层作用: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沿基础上升,以免位于勒脚处的地面水渗入墙内而导致墙身受潮。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保持室内干燥卫生。在构造形式上有水平防潮层和垂直防潮层两种形式。位置:1)防雨水溅湿墙身;2)当地面垫层为透水材料 (如碎石、炉渣等) 时,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应平齐或高于室内地面一皮砖的地方,即在+0.060m 处;3)当两相邻房间之间室内地面有高差时,应在墙身内设置高低两道水平防潮层,并在靠土壤一侧设置垂直防潮层,将两道水平防潮层连接起来,以避免回填土中的潮气侵入墙身。做法:1)防水砂浆防潮层:它适用于抗震地区、*砖柱和震动较大的砖砌体中,其整体性较好,抗震能力强,但砂浆是脆性易开裂材料,在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墙体开裂或因砂浆铺贴不饱满时会影响防潮效果。2)细石混凝土防潮层:它适用于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建筑中,但应把防水要求和结构做法合并考虑较好。3) 用钢筋混凝土基础圈梁代替防潮层。4)垂直防潮层的做法:在需设垂直防潮层的墙面(靠回填土一侧)先用1:2的水泥砂浆抹面,15~20mm 厚,再刷冷底子油一道,刷热沥青两道;也可以直接采用掺有3%~5%防水剂的砂浆抹面15~20厚的做法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相当于6级多地震。具体内容如下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按照此划分,大多数建筑通常为丙级,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则为乙级,特别重要的建筑要定为甲级。建筑等级高,抗震设防的标准也要相应提高。对于学校,其中提到“考虑到地震时小*及幼儿自救能力较弱,应予以重点保护。注意到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于层数较多的砌体教学楼的层数要求、构造柱、芯柱设置要求已有所提高,但对低层建筑(层数不超过三层)的构造要求仍不高,故本次修订将小*及幼儿密集程度较高的低层建筑列为乙类。”请采纳。
竖向防潮层,使室内粉刷层剥落,年久后防潮层一般2种,水平防潮层。外墙受潮后,砖墙表皮逐层酥松剥落,用处就是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影响居住环境卫生和结构承载力,造成墙体经常潮湿,经盐碱和冻融作用
8米高度,如果是淋浴一侧防潮层是为了防止一些例如厨房和卫生间这类比较容易潮湿的空间而设置的。一般是刷防水涂料,即800毫米高,则那面墙应该是1。一般是正常泛水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