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队的人要钱那不是一般的*心,你还是先找工程队谈谈吧。
东莞市铭通光电有限公司,供应室外光缆,价格1.5元/米,平行金属加强构件,油膏填充,中心松套式结构,钢带铠装。具有较好的环境和机械性能。结构紧凑,重量轻,敷设方便。以上价格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光缆铺设价格是16元每平方米,我觉得价格也是比较便宜的,吊线式:先用吊线紧固在电杆上,然后用挂钩将光缆悬挂在吊线上,光缆的负荷由吊线承载。自承式:用一种自承式结构的光缆,光缆呈“ 8 ” 字型,上部为自承线,光缆的负荷由自承线承载。 价格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
海底光缆,似乎是个很遥远的名词:蓝色的海洋下面,一根电缆孤零零的在海底延伸,也许还有各色的鱼儿在它旁边游弋。那些处在深深海底的电缆,跟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关系呢?事实上,在它出现故障之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但是,一场地震让人们正视海底光缆的重要性。 2006年12月26日晚上,在8分钟内台湾南部沿海地区至少发生两起6级以上的地震。次日凌晨起,北京、重庆、武汉等多地网通、电信用户反映,无法正常访问国外网站,包括雅虎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网站均无法正常访问,MSN等IM也无法正常登陆。乍从网站获知台湾地震导致msn不能使用时,很多朋友都很惊诧,甚至以为是恶搞。不过中国电信集团公关处人士证实了这一消息。 中国电信称,中美海缆、亚太1号、亚太2号海缆、FLAG海缆、亚欧海缆、FNAL海缆等多条国际海底通信光缆发生中断,中断点在台湾以南15公里的海域,这造成附近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和地区性通信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大陆至台湾地区、美国、欧洲等方向国际港澳台通信线路受此影响也大量中断,从而导致国内用户访问国际互联网受阻,并使整个亚洲的商业交易陷入混乱。 随后,中国信息产业部和相关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启动了应急预案,勘查因台湾地震造成的国际海光缆受损情况,并积极修复,采取措施保障通信。据说,一个光缆故障点平均的修复金额为70万~80万美元,预计此次彻底修复海缆所需花费将达几百万美元。 这次光缆事件勾起了大众的好奇心,什么是海底光缆?它长什么样子,怎样铺设?万一断裂,怎样维修? 光缆是一种目前比较理想的通信介质,它是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道。光缆是用硅石构成的很多细丝,其外面用一种折射率低的物质包起来而组成的特殊"电缆"。它与普通电缆不同,光缆是用光信号而不是用电信号来传输信息的。一般不受外界电场和磁场的干扰,不受带宽限制,可以实现高达数千兆/秒(1000 Mbps以上)的传输速率,而且它的尺寸小、重量轻,传送距离远,可以达到数千公里。 与人造卫星相比,海底光缆有很多优势:海水可防止外界电磁波的干扰,所以海缆的信噪比较低;海底光缆通信中感受不到时间延迟;海底光缆的设计寿命为持续工作25年,而人造卫星一般在10到15年内就会燃料用尽。 全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850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不过,第一条海底光缆却是在1985年问世。 自此,海底光缆的建设在全世界的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海底光缆以其大容量、高可靠性、优异的传输质量等优势,在通信领域,尤其是国际通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988年,在美国与英国、法国之间敷设了越洋的海底光缆(TAT-8)系统,全长6700公里。这条光缆含有3对光纤,每对的传输速率为280Mb/s,中继站距离为67公里。这是第一条跨越大西洋的通信海底光缆,这标志着海底光缆时代的到来。1989年,跨越太平洋的海底光缆(全长13200公里)也建设成功,从此,海底光缆就在跨越海洋的洲际海缆领域取代了同轴电缆,远洋洲际间不再铺设海底电缆。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世纪末,世界总共建设了大大小小的海底光缆系统170多个,大约有130余个国家通过海底光缆联网。 光纤的传输容量大,中继站间的距离长,适用于海底长距离的通信。用于海底光缆的光纤比陆地光缆所用的光纤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低损耗、高强度、制造长度长,要求能经受强大的压力和拉力。 按照这些特定的要求,海底光缆的基本结构是将经过一次或两次涂层处理后的光纤螺旋地绕包在中心,加强构件(用钢丝制成)的周围。并放在专制的不锈钢管中。该管外绕高强度拱形结构的钢丝。钢丝层又包上铜管,又使得光缆铺设时不发生微/宏弯。最后挤塑外护套。 深海光缆的结构要求更高,光纤设在螺旋形的U形槽塑料骨架中,槽内填满油膏或弹性塑料体形成纤芯。纤芯周围用高强度的钢丝绕包,在绕包过程中要把所有缝隙都用防水材料填满,再在钢丝周围绕包一层铜带并焊接搭缝,使钢丝和铜管形成一个抗压和抗拉的联合体,这个铜管还是传送远供电流的导体。在钢丝和铜管的外面还要再加一层聚乙烯护套。这样严密多层的结构是为了保护光纤、防止断裂以及防止海水的侵入,同时也是为了在敷设和回收修理时可以承受巨大的张力和压力。即使是如此严密的防护,在80年代末还是发现过深海光缆的聚乙烯绝缘体被鲨鱼咬坏造成供电故障的实例。因此在有鲨鱼出没的地区,在海底光缆的外面还要加上钢带绕包两层后,再加一层聚乙烯外护套。 尽管如此,由于大量的网络通信需求都被寄望于几条小小的光缆时,这使得它们在危机到来时表现得异常脆弱。首先,它们经过的水域往往是重要的海路运输通道或渔船作业海域,2001年和2003年上海崇明岛海域就发生过因渔船拖网、船只起锚而拉断光缆的事件。其次,这些光缆所经的地区刚好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多发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往往造成光缆移位,甚至拉断光缆。 如今,美国仍然是全球互联网的中心地区,大量主要服务器和国际网站都在美国,这在客观上导致国内网民的大量海外访问流量都是指向美国。而中美之间的光缆,几乎都要经过台湾附近海域,此次地震就一次性造成6条以上的主要光缆中断,中国用户在访问美国服务器时,就不得不绕道欧洲或者澳洲,速度大受影响。 海底光缆的铺设和维修都异常困难。海底电缆工程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复杂困难的大型工程。在浅海,如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域缆线采用埋设,而在深海则采用敷设。水力喷射式埋设是主要的埋设方法。埋设设备的底部有几排喷水孔,平行分布于两侧,作业时,每个孔同时向海底喷射出高压水柱,将海底泥沙冲开,形成海缆沟;设备上部有一导缆孔,用来引导电缆(光缆)到海缆沟底部,由潮流将冲沟自动填平。埋设设备由施工船拖曳前进,并通过工作电缆作出各种指令。敷缆机一般没有水下埋设设备,靠海缆自重敷设在海底表面。 一旦光缆出现问题,在茫茫大海中,从深达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海床上找到直径不到10厘米的海缆,就如同大海捞针。再探测到光缆的断裂点,并将之打捞上来,重新接续好放回海底,其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海底光缆的具体修复过程如下 1、机器人潜下水后,通过扫描检测,找到破损海底光缆的精确位置。 2、机器人将浅埋在泥中的海底光缆挖出,用电缆剪刀将其切断。船上放下绳子,由机器人系在光缆一头,然后将其拉出海面。同时,机器人在切断处安置无线发射应答器。 3、用相同办法将另一段光缆也拉出海面。和检修电话线路一样,船上的仪器分别接上光缆两端,通过两个方向的海底光缆登陆站,检测出光缆受阻断的部位究竟在哪一端。之后,收回较长一部分有阻断部位的海底光缆,剪下。另一段装上浮标,暂时任其漂在海上。 4、接下来靠人工将备用海底光缆接上中美海底光缆的两个断点。连接光缆接头,可是个"技术含量"极高的活,非一般人能够胜任,必须是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并拿到国际有关组织的执照后的人员,才能上岗操作。像这样的"接头工",上海电信方面目前只有三四名。 5、备用海底光缆接上后,经反复测试,通讯正常后,就抛入海水。这时,水下机器人又要"上阵"了:对修复的海底光缆进行"冲埋",即用高压水枪将海底的淤泥冲出一条沟,将修复的海底光缆"安放"进去。 同时,海上大风大浪等恶劣天气可能造成修复工作的缓慢。中国电信近日表示,如果一切顺利,因为台湾地震而受损的海底光缆将最快1月15日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来自台湾和香港的消息则称,海底光缆要到1月底才能完全修复。
先由规划设计院根据海洋局提供的洋流、海底地形资料,选择相对平缓的路由,提出设计方案,报相关省海洋局(厅)批复,如果跨省要国家海洋局批复,施工由登陆站开始,用拖轮龙门吊逐段铺放专门的海底光缆,在船上熔接后,用专用海底水泥铸件放到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