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回风口的布置主要是考虑空调区域的气流组织。送风口之间的间距,至少要保证每个送风口的射流能搭接,这样才能保证空调区域送风趋于均匀。 实际计算中,要根据空调区域的各项条件如:送风高度、送风区域面积、送风方式、送风口形式等诸多因素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第一步,送风形式应该是确定了的吧(是上送下回,侧送侧回,中送下回等等)。 第二步,选取适当的送风口形式(侧送风选取何种风口,上送风采用何种散流器等等)。 第三步,气流组织的设计计算, 这一步就包含有你想要的风口之间的间距 ,当然实际计算中还包含诸多各个方面的数据,要参考相关公式经过多次计算才能算出来。 至于回风口,计算就谈不上啦,只要是能配合送风,有利于气流组织,又在各个方面符合实际情况要求,符合标准规范即可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GB50019-2003《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暖通部分GB50038-94-200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工业锅炉房设计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GB50019-2003《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暖通部分GB50038-94-200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工业锅炉房设计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
送回风口的布置主要是考虑空调区域的气流组织。送风口之间的间距,至少要保证每个送风口的射流能搭接,这样才能保证空调区域送风趋于均匀。实际计算中,要根据空调区域的各项条件如:送风高度、送风区域面积、送风方式、送风口形式等诸多因素确定,不能一概而论。第一步,送风形式应该是确定了的吧(是上送下回,侧送侧回,中送下回等等)。第二步,选取适当的送风口形式(侧送风选取何种风口,上送风采用何种散流器等等)。第三步,气流组织的设计计算, 这一步就包含有你想要的风口之间的间距 ,当然实际计算中还包含诸多各个方面的*,要参考相关公式经过多次计算才能算出来。至于回风口,计算就谈不上啦,只要是能配合送风,有利于气流组织,又在各个方面符合实际情况要求,符合标准规范即可。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2.《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DB13(J)24-2000)3.《供热计量技术规程》 (JGJ173-2009)4.《暖通空调制图标准》 (GB/T50114-2001)5.《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2010)6.《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2-2002)
为保证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的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卫生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制定本导则。用于住宅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制冷量在7-80KW范围内,带集中冷热源的舒适性空调系统。室外气象参数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 2001版)附录表和《暖通空调气象*集》采用。冬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温度18~22℃;室内工作区风速〈0.4m/s; 新风换气次数1.0次/h ;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 GB50019-2003《*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暖通部分 GB 50038-94-200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工业锅炉房设计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073-2001《锅炉房设计规范》 GB 50041-200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库.动力2009《供热计量规程》《辐射采暖技术规范》这些都是最常用的规范 GB 50067-97《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2.《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规范》(DB13(J)24-2000)3.《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4.《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50114-2001)5.《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6.《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送回风口的布置主要是考虑空调区域的气流组织。送风口之间的间距,至少要保证每个送风口的射流能搭接,这样才能保证空调区域送风趋于均匀。实际计算中,要根据空调区域的各项条件如:送风高度、送风区域面积、送风方式、送风口形式等诸多因素确定,不能一概而论。第一步,送风形式应该是确定了的吧(是上送下回,侧送侧回,中送下回等等)。第二步,选取适当的送风口形式(侧送风选取何种风口,上送风采用何种散流器等等)。